榜樣印記| 扶貧書記黃文秀的“歸去來”

《同學》工作室 打印 糾錯
微信掃一掃 ×
收聽本文 00:00/00:00

  在《榜樣4》專(zhuan) 題節目中,一個(ge) 女孩的事跡引起大家的格外關(guan) 注。她不懈奮鬥的身影、溫暖如朝陽的笑容,被記錄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實踐中,刻錄在共和國的時代光影中。

黃文秀

  她叫黃文秀,生前為(wei)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(chuan) 部幹部、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(le) 業(ye) 縣百坭村第一書(shu) 記。2019年6月17日淩晨,利用周末回家看望患癌父親(qin) 的她,因為(wei) 掛念風雨中百坭村鄉(xiang) 親(qin) 們(men) 的安危,在從(cong) 百色返回樂(le) 業(ye) 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,獻出了年僅(jin) 30歲的寶貴生命。

  黃文秀1989年4月18日出生於(yu) 廣西百色市田陽縣,201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(chan) 黨(dang) 。

  2016年7月從(cong) 北京師範大學畢業(ye) 後,懷著回哺家鄉(xiang) 的初心,回到百色革命老區,以廣西定向選調生的身份,被組織安排到中共百色市委宣傳(chuan) 部工作。2018年3月,她積極響應組織號召,主動報名前往樂(le) 業(ye) 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第一書(shu) 記。

  “很多人從(cong) 農(nong) 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來了,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,我就是要回來的人。”

  一如當年離開家鄉(xiang) 奔波千裏求學,畢業(ye) 後的她,再次義(yi) 無反顧回歸鄉(xiang) 裏,並來到這個(ge) 位於(yu) 大山深處、離百色市區164公裏的村子,以一個(ge) 女子的柔弱身軀肩負起百坭村100餘(yu) 戶貧困人口的脫貧重任。

圖為(wei) 黃文秀(中)生前到貧困戶家中開展入戶走訪工作

  黃文秀到村後,第一件事便是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情況,百坭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居住在幾個(ge) 不同的山頭,要走訪這些貧困戶,必須翻越各個(ge) 山頭。但相對於(yu) 奔波往返的辛苦,最讓這個(ge) 女孩覺得為(wei) 難的,是村民的不理解、不信任、不配合,“你這麽(me) 年輕,來村就是鍍鍍金、走走過場,跟你聊了也沒用”,“別在這兒(er) 耽擱功夫了,趕緊回城裏享福吧”……

  不認輸的黃文秀找到村裏老書(shu) 記請教,主動到貧困戶家裏幫忙,到田間地頭與(yu) 他們(men) 邊幹活邊聊天,還學了村子裏常用的壯語和桂柳話,使村裏人慢慢接納了她。經過兩(liang) 個(ge) 月的摸底,她基本摸清了村裏的情況:百坭村共有472戶2068人,2017年未脫貧的為(wei) 154戶691人,因學致貧和因殘、因病致貧占比最高。

  她結合百坭村冬暖夏涼、雨水豐(feng) 沛,適合種植沙糖桔、杉木、八角等作物的特點,邀請技術專(zhuan) 家到現場指導、幫助村民籌集資金、幫助貧困戶申請無息貸款,在當地建立電商服務站,將當地的砂糖桔等土特產(chan) 遠銷全國各地,帶動了村民收入的提高和村集體(ti) 經濟的快速發展。

  百坭村五個(ge) 屯都在山上,每逢雨天,之前的砂石路就會(hui) 泥濘不堪,時不時的滑坡、泥石流更是增加了村民出行的風險,而且,全村的產(chan) 業(ye) 都集中在這5個(ge) 屯的範圍內(nei) 。於(yu) 是,黃文秀在翻山越嶺一遍遍走訪貧困戶的同時,還畫下了詳細的路線規劃圖,使村裏的道路一步步得到修繕硬化。

  針對過去村“兩(liang) 委”幹部為(wei) 群眾(zhong) 辦事不主動、群眾(zhong) 辦事找不到人的問題,她積極回應村民的需求和意見,抓嚴(yan) 抓實幹部值班坐班製度,白天安排專(zhuan) 人值班,晚上帶領村幹部到群眾(zhong) 家裏走訪;她規範村黨(dang) 支部黨(dang) 內(nei) 政治生活製度,加強基層黨(dang) 組織建設,發揮黨(dang) 建促脫貧、黨(dang) 建引領文明鄉(xiang) 風的作用。

黃文秀(右)

  駐村一年多,黃文秀針對每個(ge) 貧困戶的情況,多次組織召開扶貧研判會(hui) ,通過異地搬遷脫貧、教育脫貧、產(chan) 業(ye) 脫貧等方式,帶領88戶實現脫貧,貧困發生率從(cong) 23%降至2.7%,村集體(ti) 經濟收入達6.4萬(wan) 元,獲得了2018年度“鄉(xiang) 風文明”紅旗村榮譽稱號。

  她積極幫助考上大學的貧困生爭(zheng) 取補助,讓村裏苦讀的寒門學子獲得讀大學機會(hui) ;為(wei) 百坭村申請通屯的路燈項目,讓村民可以安心走夜路;她生活簡樸,卻在村裏貧困戶有需要時慷慨相助;她掛念父母,向往愛情,卻幾乎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百坭村脫貧的瑣碎事務中……

  在她居住過的10平方米左右的駐村宿舍中,簡易書(shu) 架上擺著兩(liang) 本駐村日記,一言一語中記錄著她扶貧的心路曆程和點點足跡,“我是我們(men) 村扶貧攻堅的第一負責人,我還不夠勇敢”,“我們(men) 村產(chan) 業(ye) 園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,5個(ge) 致富帶頭人也在培養(yang) 中,每天都很辛苦,但心裏很快樂(le) ”,“發現我的方言進步了,可以和貧困戶完整用桂柳話交流了”……

  在和村民黃仕京聊天時,她談到回到這邊遠山村的原因,“百色是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,作為(wei) 自己的家鄉(xiang) ,麵對如此情況,怎麽(me) 還有理由不回來呢?”“我們(men) 黨(dang) 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,並且扶貧要扶誌和扶智,這樣一個(ge) 切實為(wei) 群眾(zhong) 謀發展、謀福利的黨(dang) ,怎麽(me) 能不響應它的號召呢?”

  如今,“不獲全勝、決(jue) 不收兵”的鏗鏘誓言猶在耳邊,隻是功業(ye) 未成,斯人已逝……

  她說希望“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(zheng) 年代打過仗的人一樣自豪”,隻是黨(dang) 和政府接連送來的榮譽,她已無法看到。

  而為(wei) 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決(jue) 戰,在中國大地上,仍有無數像黃文秀一樣的第一書(shu) 記和幫扶幹部在接續奮鬥。他們(men) 中有很多人,告別親(qin) 人,放下愛情,舍棄本可一帆風順的前程,走到最貧困的地區,跋山涉水,啃硬骨頭,在清貧中踐行青春的誓言,在沉默中孕育爆發的力量,用滿腔的熱血和不退縮的韌勁為(wei) 苦瘠之地的百姓拚出充滿希望的路。有的人,已經像黃文秀一樣,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和生命。

  他們(men) ,值得我們(men)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!

  (《同學》工作室)

發布時間:2019年10月21日 19:08 來源:ky体育中心 編輯:路平 打印